在我這年代的小時候,還可以聽到老師會鼓勵說成功的男人要有五子登科,亦即要有銀子、車子、房子、妻子、兒子。這種封建的思想,現在看來覺得不可思議(我希望對你也是),被提及的五個必要條件,暗示男人要努力賺錢、買車買房,然後便可迎娶妻子還要拼個兒子;同時也暗示著只要有前三個條件,女人就會心甘情願地歸附男人並生育下一代(而且男人還要負擔人生所有開銷,兒子被期待要撫養雙親)。當然,我也懂,這已經在潛移默化中成為一個自然的條件組,沒錢沒房沒車,夫妻怎敢安心生小孩。
在臺灣低生育率的討論之下,瑞典等北歐諸國被拿來當成一個模範組,那誘人的生育津貼、慷慨的育嬰假、讀到博士都免費的教育、相對可負擔的房價、和穩定安心可早退的工作環境,這一整組的社會福利系統,確實創造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育兒典範,但大家也不要忽略,高福利的來源是高稅金。
政府收取高額的稅金,創造出一個世界上最友善的育嬰環境。要不要生小孩是你的自由,但你不生小孩,稅金一樣不能少繳。所以直接一點來問就是,你願不願意繳一堆税,去養別人的小孩?這其實是一個頗有趣的問題,首先要想的是,小孩到底是誰的?是父母生的沒錯、自然也跟著父母的姓氏,但小孩是國家的下一代、是推進國家發展的動能。若社會無法營造出一個能孕育下一代的環境,這國家就沒有未來了;就算有了完美的育兒環境,若大家只按照使用者付費的原則來看待,那這個環境是無法被培養出來的。
所以在稱羨瑞典的育兒津貼和免費教育時,應該先問自己,願不願意無條件地支付平均30%的所得稅;在稱許慷慨的瑞典育嬰假和工作環境時,也該先問自己,身邊同事生完孩子後就放假一年,回來上班後還要三點就下班去接小孩下課,身為老闆或同組同事的你,是否能真心接受?
不管是在高福利的社會民主主義國家,或是高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,養育小孩都是一件很累的人生任務。對沒有小孩的我來說,是衷心佩服各位父母,也甘心繼續繳稅。畢竟若我退休後想要安享晚年而不工作付出,是需要茁壯的下一代繼續讓這個國家運轉的。
生小孩這件事情,和結婚一樣都是一種個人選擇。並不是同婚通過之後就要期待所有同志都要結婚;也並不是創造出友善育兒社會後,就能看到生育率直線上升。瑞典能夠維持高度社會發產、高福利、和在歐盟中僅次於法國的高生育率,和高包容性的社會特質與兩性平等的落實有高度關聯。社會不把育兒的重擔放在女性身上;也不把養家的責任歸給男人,對於晚婚或不生育的人也沒有多餘的社會期待。女性在育嬰假後返回職場,也仍能夠繼續追尋自己的人生目標(而瑞典仍在繼續努力改善兩性之間的pay gap)。
未婚生育率也是一項很有趣的指標,瑞典的比例是55%(北歐五國都在榜單極前端)而臺灣是不到4%。瑞典從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的同居制度,讓伴侶雙方能受到社會的認可與保障,但不用實行宗教定義上的婚姻。就算結了婚,婚姻也是兩人之間的事,不是兩家族。
我身邊的瑞典人們,有早早就生兒育女的,也有年紀比我大一輪以上還是單身的;還有人是透過精子銀行而獨立生育。各種不同的人生型態,在國家撐起的大傘下,自由獨立而安心地生活著。的確瑞典也面臨著各種高福利制度下衍生的社會問題,但或許我們永遠找不到完美的制度,只有最適合當下的制度。
時代變動是社會前進的象徵之一,但要創造出能永續發展的社會環境,照抄他國的成功案例並沒有太大幫助,我們不能忽略各個國家背後的歷史與文化脈絡。低生育率的問題,並不是單純解決房價就能看到曙光;也不是改善低薪高工時就能鼓勵伴侶生育;更不是簡單一句「女性主義抬頭」就能把一切簡化為兩性問題。這是一連串長年來社會、經濟、文化交互影響的結果。
而在低生育率的數字背後,是每一個人、與每一對伴侶的真實人生掙扎,不僅僅是一個數字而已。